公婆与儿媳妇之间的关系不融洽,是千古难解的题。虽然女婿与丈人丈母娘之间,关系不像公婆与儿媳妇之间矛盾那么尖锐,但彼此还是很生疏。
其中最关键的一环是,小夫妻俩的恩爱程度。大家都说,如果老公对妻子不好,妻子就会在公婆面前使小性子。而妻子对老公不好,老公也会漠视妻子的父母。
真是这样吗?刘美谈她的故事,就会让你感到事实并不这样。
01
刘美是70年代的人,高中毕业。她的老公是小学毕业。他俩走到一起是因为老公家的位置比较好,大水田坝而刘美家是丘陵。
刘美有大女子主义,而老公有大男子主义,所以夫妻俩结婚一直小矛盾不断。
孩子两岁时,刘美的母亲生病。刘美风风火火赶回家里从兜里拿出钱给母亲。母亲和大姐相视一笑。
大姐说,你小夫妻俩又在吵架。刘美说没有。
大姐回答,没有?你不知道你老公,已经给了妈元。他都已经来看过了。现在可能在回家的路上,你们没通气,不是在闹矛盾是在做什么?
刘美与老公是在*气。因为老公要去成都打工,刘美不许,说远走不如近爬,就在附近找个工作,方便照顾家里,毕竟孩子小。
老公却说,外面干活单纯,可以存到钱。刘美耍小性子,不理老公。没想到自己母亲生病,老公会从成都赶来。
一股暖流涌入刘美的心里。
02
刘美的老公上有一个哥哥和姐姐,但公公却只和他们一起住。
在怎样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刘美与老公分歧最大。刘美要陪读,老公不许说家里父亲岁数大,没人照顾。
刘美算了一下,说在陪读这段时间,公公生活还能自理。到时孩子学习习惯养成,住校了,自己就可以回家照顾公公。这样鱼与熊掌都可以兼得。
刘美一意孤行到街上陪孩子读书。老公一怒之下远走他乡打工。
看似将要破裂的夫妻关系,却在公公默默地付出中慢慢融化。
因为老公走,不给刘美钱。孩子开支要花钱,刘美没办法,只有边陪读边打工。
幸好公公在家里资助。每周周末刘美带孩子回到家里,就会从公公那里拿走米面菜。这样到街上母子俩开支就小多了。
刘美既要照看孩子,又要打工,超负荷劳动,她生病了。拿回家的中药,公公默不作声地就替她熬好。
刘美很感激公公。对老公的冷漠,恨得咬牙切齿。
03
孩子读高中时,刘美不陪读。公公却生了一场大病。
生病之初,医院开了一个星期的药吃不见好转。上了夜班的刘美见状立医院医治。
医院,上午检查下午就开刀。原来他得的是阑尾炎,都已穿孔,抢救不及时会危及生命。
当时老公不在家,老公的哥哥嫂嫂在家里,医院。
在亲属签字一栏,刘美左看右看,打了电话一等再等都不见公公的儿女来,作为儿媳妇,她逼于无奈签了字。
刘美没有因为老公对自己不好,就弃公公于不顾。她尽心尽力地照顾公公。在她的心中就只认一个死理儿,即公公对自己好,自己就对公公好,与旁人无关。
刘美的儿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上大学时对她说,妈!你在家主要任务是把爷爷照顾好,然后是你的身体,其他的你就不要多管。我会努力读书以后挣钱赡养你。
曾看过网上有这样一个暖心的故事。
一家开餐馆的老板,因见拾荒老人比较可怜,每天为他留饭,而老人也为了感恩,下大雪时,主动为其打扫积雪。
老板与拾荒老人是陌生的两个人。因为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爱是相互的,不参杂任何条件。
外人尚且能够互爱互助,更何况有孩子连着的亲情呢?
在一个家庭中,公婆对儿媳妇好,儿媳妇理应善待老人。老丈人丈母娘对女婿好,女婿应该在老人危难时伸出援助之手。
即使老人有时对小一辈不那么友善,作为小一辈也应该大气一些。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你只管为老人付出,不要计较得失。那你的付出终将会得到回报!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