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医看病讲究辨证论治,治疗讲究理法方药。如何理解理法方药,赵绍琴先生说得精准明白:
“余观其临床脉案,必明其脉舌色症若何,病因病机若何,而后确立治法,何者为主,何者为辅,何者主治,何者兼治,一一详明,而后遣药组方,无不与病情丝丝入扣矣。宛如大将将兵,指挥若定,旌旗所向,稳操胜券矣。故法者,所以论治者也。理寓于法中,法合于病机,方随法而立,药因法而用。辨证之精审,于法中可见,用药之奥妙,赖法以指挥。法之作用,固不可忽视,法之运用,又在乎医人矣。”
本文摘自《赵绍琴临证法》,是赵老临证的经验之谈。
肠痈三法
作者:赵绍琴
中医的肠痈,包括了阑尾炎及肠部、腹部炎性甚则化脓的一些疾病。病机是:膏梁积热,饥饱劳伤,或产后瘀血未净等,气血凝滞,留积生热,使血肉腐败,化而为脓。《内经》指出“热盛则肉腐,肉腐则成脓”。兹分三个阶段论述其辨证施治。
1、清化湿热,活血消痈
此阶段多见:腹痛拒按,身热恶寒,心烦口干,舌红苔*,脉多滑数。可用清化、活血方法。
苏叶6克,银花30克,丹皮10克,蚤休12克,花粉12克,防风6克,大*6克,芒硝3克(冲)
加减法:
在早期,可用宣散之品,以宣郁通络,使其气血畅达,痛必止矣。亦可辅助以热敷温熨,以疏通气血,缓解疼痛。一般可用炒盐~克,俟热时加小茴香30~60克,再炒1~2分钟,加醋60~90克,俟酸味放出,用厚布包好,熨于痛处。
上面所说的“宣散”,不是单指辛温发散之品,应随证情而酌情选药,总以宣通气血为目的。如确是风寒闭表而致内郁化热,症见头身重痛,恶寒发热,苔白,脉紧者,可用辛温发散药,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宣阳解郁,还有活血通窍之功,只要表闭开,则内热散矣;若在暑热季节,症见头晕、恶心,胸闷,身热等,首先应想到暑与湿的问题,可用芳香疏解药物以宣化暑湿之邪。若热象明显,再于方中加用苦温化湿之品;若属风热上扰,则可选用轻清宣透之品,以宣散风热。
总之,治疗肠痈,必须审证求因,从本治疗。切不可一见发热,诊为炎症,即投清热解*,这样不符合辨证施治原则,往往收不到预期效果。
2、疏风清热,活血化瘀,佐用解*,以消肿痛
在脓已成阶段,腹肌紧张,疼痛局限,按之痛甚,反跳痛明显,此时当疏风清热,活血解*,以消肿缓痛。前人常用“疏风”二字,究竟如何解释?笔者认为:《内经》所说:“火郁发之”,是指火热郁结时,必须先用疏风宣透之品发其邪,郁开则火热自散。这样治疗火热郁结比单用清热法胜似多多矣!若不加疏风之品,而单纯清热,则郁不能开,热不得散,反有寒凉郁遏之虞。根据这个道理,古人常在“清热”之前,加用“疏风”二字,实为启迪后人,广开治疗门径。
荆芥穗10克,防风6克,马尾*连10克,薏米30克,败酱草30克,生草梢10克,丹皮10克
加减法:
若属火郁过重时,可加疏风散热之品,如银花30克、连翘15克。
若热势较重,深入血分,当加重凉血清热解*之品,药如:银花20克、花粉15克、赤芍15克、蒲公英30克等。
若属血分郁热,胃肠积滞,可加大*1~3克。
3、化瘀以排其脓,活血求其痈愈
肠痈溃脓以后,症状平稳,可用活血化瘀方法,既排脓又促其痈面收敛,仿薏苡仁汤。
薏苡仁30克,赤白芍各15克,花粉10克,当归10克,茜草10克,柴胡6克,苍术6克,防风6克
溃脓以后,早期以化瘀和血为主;中期应调和气血;最后以调和脾胃收功,此乃肠痈恢复期的一般治疗方法。
早期脓将净时,可加丹皮10克,若无热象,亦可加*芪15克促其愈合。
在收口恢复阶段,可加珍珠粉1~3克、三七粉1克(冲),以促其收敛生肌。
若在后期,诸症已除,唯胃纳欠佳,则以调养脾胃为主,如香砂六君子汤之类。若苔*略厚时,加焦三仙各10克、鸡内金10克,以助其消导。
作者简介
赵绍琴(-),北京市人,三代御医之后。赵氏幼承家学,医院御医韩一斋、瞿文楼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尽得三家真传。年,悬壶北京。年,参加卫生部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年,到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北京中医学院)终身教授,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顾问,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第七、八届全国*协委员等,享受国务院津贴等。著有《温病纵横》、《文魁脉学》、《赵绍琴临证法》、《赵绍琴临床经验集》、《赵绍琴内科学》等。
来源:《赵绍琴临证法》,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就分享到你的朋友圈吧!
一天一篇,分享养心、养身、养神的秘笈。
中医锦囊,必有一“笈”适合您!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多精彩......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