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伴周围脓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智慧之樹,不返之流法念处七觉支
TUhjnbcbe - 2021/9/24 1:50:00

七觉支(Sambojjha?ga)

《念处经》说:「比丘有念觉支时,了知:我有念觉支。无念觉支时,了知:我无念觉支。了知:未生起的念觉支生起,已生起之念觉支增长圆满。」其他六个觉知也是一样。

七觉支是:

(1)念觉支

(2)择法觉支

(3)精进觉支

(4)喜觉支

(5)轻安觉支

(6)定觉支

(7)舍觉支

(1)念觉支

觉支是什么?我们很容易就会认为它是导向觉悟的一支因素。这个定义是根据「觉悟」而来。觉悟是亲证的智慧,但我们大部分人仍以理论视之。当我听到老师说,念觉支在生灭随观智现起时变得清楚分明,有如当头棒喝。我因此视念觉支是清楚觉知,有它自己的生命力,一直如实检视观禅的所缘。此一定义将觉支及其所缘奠基在无我的真理之上,其余的共相(苦/不圆满和无常)、觉支及其发展随顺这一定义。

在此,正念是我们修行时所探究的。初学者必须首先熟悉正念是什么,在它能被视为念觉支之前。我们要试着唤起它,看正念有无发挥作用,然后看到它发展。它有不同的形式,在正确的指导之下,某些观智会生起,会很清楚觉支是什么样。因此,会看到正念会随其所缘一同剎那剎那生灭。我们直观真实法的能力随修行与日俱增,也会观察到正念和不同层次的智能一起发展。这些不能被执取,必须让正念展开,打破心态狭窄的障碍,打开一个内心世界,看到一切即一,超越这个世间。达到顶点是最高的证悟,完全弃舍一切烦恼。

念觉支生起的要素,通常是用《念处经》注释书的说法:

i.修正念、正知如四念处所述

ii.亲近具念的人

iii.远离无正念的人

iv.将心导向于培育念觉支﹝将心向于正念﹞

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认识此一觉支是什么状态。然后,决心、信心、精进、安忍等因素会生起,使念觉支持续。我们成为制造念觉支的工厂。

(2)择法觉支

经文里说这就是慧根,我个人会称它为「探究的心」。探究并非思考,虽然一开始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思考。它其实是敏锐的正念,用观察力越掘越深入所缘。有如显微镜,倍数不断放大,能令人看清楚最深的本质。

我们可以这样说,它一方面是探索的,另一方面是显露的。因为它清晰又毫无成见,所以非常能够揭露;恐惧常能令人瘫痪,尤其是对未知的恐惧。探究和好奇心似乎易于激发择法觉支。

起初,我们必须鼓励自己去观察,而不只专注或跟随所缘。然后我们必须以更敏锐的觉知进一步发展出择法觉支。在小参中,老师常常要求我们更仔细、更精确地描述我们的体验。老师会指出我们何时何地缺乏这一觉支,以及如何改进。

我在此引用注释书所列择法觉支生起的因缘条件。

i.多询问(有关蕴、处、界等的问题)

ii.清洁事物

iii.诸根平衡而行道

iv.远离恶慧的人

v.亲近有智慧的人

vi.思惟深智的所行境界

vii.完全的决心,将心导向于培育择法觉支

我深信在觉支当中,探究的心是最重要的。正如人们常说的:寻找的必会寻见。当然,这也要看我们如何寻找,寻找什么,这就关乎正确的善知识和方法了。甚至这些也要分别。初期过后,就要视我们对七觉支了解得多深入,它们是刺透疑云的工具和矛头。要持续磨锐正念,并持续深入观察名法与色法的实相。

(3)精进觉支

前两个觉支是证悟过程中的主要工具。有如磨利斧头以便突破厚厚的黑暗之墙,需要的只是一双壮实的肩膀。明白我的意思吗?就是精进!

各种形式的工作都需要精进。虽然生理方面不容忽视,但我们在此主要讨论心理方面。在此关键是了知实相,精进在八正道中的四正勤22中讨论过,再复述一次:

i.已生之恶令断除

ii.未生之恶令不生

iii.未生之善令生起

iv.已生之善令增长

此处主要的努力在第三正勤。因为此正勤一旦现起,其他正勤也会现起。再次说明,此处善法指由前两觉支所引领的修观的过程,于是精进便成为唤起此二觉支并将它们发展到最高层次的角色,也是与它们同在的角色。因此,也是觉支之一。

注释书所列精进觉支生起的因缘条件值得检视。

i.思惟恶道的过患

ii.思惟精进的功德

iii.忆念圣者

iv.感念施恩

v.思惟遗产的殊胜

vi.忆念佛陀的伟大

vii.忆念自己种姓的伟大

viii.忆念同修者的伟大

ix.远离怠惰的人

x.亲近精进的人

xi.将心导向于培育精进觉支

这支进根/力有很多内容可说。由以上的列举来看,精进由激励(在信根之下)或是紧迫感(由道德考虑而来,又可以说是由了解情况而来)唤起,这对尚未建立充分信心的初学者颇为重要。修行日久,加上安忍,有一些成就会有助于我们继续精进。身边有好老师和善友也有助益。如果没有,手边有好书也很好。还需坚持不懈,坚韧不拔。机器一旦运转起来,就似有自己的生命力,看起来好似任运不费力,意即不用刻意努力。然后我们要小心与定根保持平衡,这也需要细化。心的精进是无止尽的,会令我们惊讶。只要适切地唤起精进并保持平衡,精进可以把我们带至深远之处而达到彼岸。

(4)喜觉支

对纯观行者而言,喜不是很常见的。定发展了,喜也起飞了。修止禅者有更丰富的喜,在出定时,喜常当做所缘。这是假设我们用生发智慧的方法来观察,也就是对三共相敏锐的直观。

老师总会事先警告习禅者执着喜的过患。这很容易明白,因为在喜的所缘中潜在欲贪的随眠。即使我们不觉得,如欠缺离执的正念,它还是会溜进来,于是我们就开始堕落了。忠告固然有其道理,但为了平衡,还是应鼓励把喜作为觉支来培育。

证悟的过程中,喜有其必要。生命镶嵌着悲剧,修行面对着障碍。处于低潮时,喜之泉可以提振士气并激起更多精进来克服障碍。在我们把苦的共相看得更清楚时,尤其如此。那是我们最需要鼓舞的时刻,知道如何唤起喜,会令情况改观。有了喜,定也会加深,即便不能令修行成为狂喜,至少也会让修行比较能忍受。

注释书说唤起喜的方法有:

i.佛随念

ii.法随念

iii.僧随念

iv.戒随念

v.舍随念

vi.天随念

vii.寂止随念

viii.省思能激发信心的经文

ix.远离(没有信心)粗恶的人

x.亲近(有信心)慈爱的人

xi.将心导向于培育喜觉支

我们应该满袖子都藏着小技巧,随时抖出来唤起喜。图片、心灵的圣像、亲近的同修、最喜爱的偈颂、美妙的散步、录音带、开示、以及你能想得出的任何东西。我最后的法宝是一组经文,通常都很有用。

喜通常有五种类型:

i.小喜(khuddakapīti)

ii.剎那喜(kha?ikapīti)

iii.继起喜(okkantikapīti)

iv.踊跃喜(ubbegapīti)

v.遍满喜(phara?apīti)

当正定逐渐上路,一开始的困难没有了,喜会喷射出来。对喜要小心,保证心在正路上,以免生起执着,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除掉喜。如果我们有正念,喜可灭去或转化成更微细的形式。如果喜一直很明显,我们可以拿它当观禅的所缘,培育智慧。我们观察并体验它是剎那剎那变化、无我,也有苦/不圆满的特相。因此,喜成为觉支,同时也是培育智慧的所缘。后来它会非常微细,而成为平等舍,觉悟的过程仍然继续。有故事描述比丘非常努力用功,最后依喜而证悟。

(5)轻安觉支

我会把这个觉支称为冷静、宁静和柔软的觉支。如果说它是散乱的相反,那它就像定。它也带有心和心所的柔和、轻安、适业、柔软、诚恳、开放等一切善法,因此它使心对情况和所缘非常有堪能性和适应性。我们要能接受现实,这些非常重要。

想一想注释书提到七种能令轻安觉支生起的方法是很有趣的:

i.适当的食物

ii.良好的气候

iii.舒适的姿势

iv.不过度热衷,也不懒散

v.远离粗暴的人

vi.亲近身轻安的人

vii.将心导向于培育轻安觉支

这些因素强调了外在条件。我们也可注意内在条件,即善心所。

i.心和心所的轻安(passaddhi)

──确保定慧所需的运作顺畅,轻安和平衡。

ii.心和心所的轻快性(lahutā)

──克服沉重和怠惰,提高修行的机敏。

iii.心和心所的柔软性(mudutā)

──克服因挑衅、瞋怒和顽固而来的坚硬和僵固。

iv.心和心所的适业性(kamma??atā)

──具备灵活度以适应环境和禅修所缘的变化和不可预测性。

v.心和心所的正直性(ujjukatā)

──在领受教诫和接纳现实上的诚恳和开放。

vi.心和心所的练达性(pāgu??atā)

──强大而健康的心态,能抗拒烦恼并加强五根/力。

对此保持正念,意味着对微细心所及其变化保持正念,特别是指法念处。最后会观察到存有的三共相,因此导向最终的智能。

(6)定觉支

很显然,定是开悟必要的因素,往后的章节中将说明定是什么及其相关的事项。现阶段让我们先考虑散乱的心无法长久集中专注所缘。很显然,这样的心无法清楚看见事物。有如混浊的水,或者像摇晃的照相机,无法聚焦,更不用说照一张清晰的照片了。这样的心也是软弱又无法突破艰巨的任务。正定

使心强大,足以抗拒负面习性,加强正面习性,放大所缘,并聚焦清晰。

在此要强调的是,作为觉支之一,它必定是观定。其所缘是究竟实相,也就是剎那剎那生灭的过程。所缘和定本身的无我和苦/不圆满的特相也很明显,否则不可能出离世间。

正念观照这个觉支,意味着像对其他觉支一样,要了别其真实本质,以及如何生起,如何达到圆满,这是使修行待在正确道路的觉支。

虽然一再重复,不过在此仍再提一次注释书中所述定觉支生起的方法:

i.清洁事物

ii.诸根平衡而行道

iii.维持清晰的禅相

iv.必要时振奋沮丧的心

v.抑制过度兴奋的心

vi.策励怯弱的心

vii.持续无涉而平衡的觉知

viii.远离内心散乱的人

ix.亲近有定的人

x.思惟安止的宁静

xi.将心导向于培育定觉支

一开始,我们需要知道如何唤起并培育它,上述善巧的平衡会生起强大而稳定的定。然后,我们深入观察实相,这包括定和心本身,尤其深定和最后终会生起的安止定。要预防微细的执着,并超越世间心,才能深入看到三共相。

(7)舍觉支

舍的相反是不稳定和情绪化的根性,人一剎那在云端,一剎那在地狱。舍是心法的平衡,增进稳定、顺畅、平静与和谐,来克服不稳定和情绪化。它反映接纳性和智慧。因此,任何培育出来的定都会长时而且深入,只要那是观定,就会生起甚深智慧。

生起舍觉支的因素有:

i.以平稳的情绪对待有情众生

ii.以平稳的情绪对待诸行

iii.远离不平稳而执取众生和诸行的人

iv.亲近平等对待众生和诸行的人

v.将心导向于培育舍觉支。

思惟业行和业果,可培育对众生平衡的心。对其他事情平衡的心可由思惟八兴衰,也就是八种世间得失而获得。但这仍属止禅,故有其局限。

与观禅俱起的舍可真正称为觉支。起先与稳定的正念俱起,然后与稳定的观定俱起,最后与洞见万法真实本质的智慧俱起。于是,我们不执着于任何世间情况,而且不受其左右。

要注意,老师常警告禅修者勿执着于这个微细的平静状态。培育舍觉支时,我们要觉知其本身固有的三共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智慧之樹,不返之流法念处七觉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