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緣無·故
—十三位当代女性艺术家邀请展
策展人:卢文悦杨文萍
学术顾问:夏可君
统筹:李征
出品人:徐东栗小农
展出时间:.11.1-11.26
主办单位:朗空美术馆
媒体支持:
雅昌艺术网、亚洲艺术、艺见、独立艺术家、艺术骑士
参展艺术家:
陈庆庆、陈鱼、陈牧春、董剑霜(荷兰)、奉家丽、贾秋玉、何唯娜、雷双、栗子、沈沁、王晓蓉、杨文萍、朱丽
本期人物
艺术家奉家丽
○
文/岛子
岛子、诗人、批评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当代绘画经由观念论、语言论、生态论转向之后,不再限于单一的视觉逻辑,绘画作为一门视觉艺术,从其他门类不断汲取方法,旨在克服单一主题及题材的限制,趋近于灵性复魅、自然复魅。在此观念意向中,关于自然生态旨趣和主题不再限于自然对象的再现,绘画逾越山水、风景、花鸟、静物的画科分类,而毅然走向大美术,会通天地人神和谐共生的愿景。
年以来,奉家丽在油画和综合材料实验两个领域持续创作,在推出大型油画《墓园》之同时,完成了一系列综合材料实验作品,题为《自然复魅》。其主题关乎自然,其旨趣则寄寓生态的质询和关怀。此系列60余件作品结合了拓印、女红、线描、纤维工艺诸多媒材和方法,从中攫取诸多媒材自身和它们相互之间所指涉、所潜在的有待唤起的意义,按照解构美学的理念,意义不仅依赖于差异,同时也依赖于向无止境的“能指链”的推延;这种意义是由能指的无限“循环”或“游戏”制造出来的幻象。
相应而言,无论是“综合材料实验”抑或“跨界”,都是艺术家选择性地运用解构策略对艺术门类语言的局限性进行不懈的勘察:如果说有一种灵感或冲动引导着她的信心,那就是唯有对语言的物性局限给予极大的耐心和眷注,才能给出一线生机,瞥见它们背后可能存在的东西,带来新的创造性价值。
以针作画,是传统的刺绣工艺。古代绣品工艺固然有其“非遗”价值,值得我们去保护和传承,自不待言。但也必须意识到,传统刺绣的工艺趣味及一整套技法的惰性再现带来雷同化模式而裹足不前,导致其罕有原创性。因此,复制性的工艺趣味在奉的手里已经被审慎地离析、解构、并合理转换,在观念性的媒介变法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去刺绣”的实验。
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凭借坚实的绘画造型能力,奉家丽把线描笔线转换为针线、针脚的运动,同时以针法替代水墨的“骨法用笔”之笔法及皴法。在反复拓石印制的长幅细纱布底面上,释放绣、纳“针线活”的原初动能,规避工艺趣味,避免其功利的、工具理性的功能,克服特定的形式障碍使之为我所用,灵活自如地转向自身属意的绘画性、抽象性及意象性。
在此,线条主导着画面主体,穿引、牵连、点缀、缠绕、回环运行,简练而丰盈,淡定而灵动。在模写再现与错觉营造之间,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曲直、浓淡、虚实构成了整体的美感韵致,除了还原线条之为针线、针脚的运动,或许还应该认识到,拓印凸显的墨韵并不直接占用语言,这种墨韵近似零度背景,尽管取自原始山石。而只有当它经过针线、针脚的重复穿刺、缝缀,才会获致一种有机结构性的象征秩序,一种“前语言”的再生,一种风景诗学的建构。
从作品题材上看,野生草木、花卉草虫、中药本草乃至巴茅蓍草尽被收拾囊中,画室庶乎变成了植物标本陈列室,置身其中,令感性经验增生,令无意识向快乐原则敞开,这一“述行”,旨在复魅自然本真,断然摈除那种将自然对象化的因袭,将其简化为一个乏味场景,那种人工营养液视网膜瞥见的风景模式。
在图式营造上,传统的山水、花鸟卷轴绘画语言同样得以“居间性”的转换,其画面构成以纱布的半透明视觉效果取代景深,留白布局,间以连续性的秩序,间以抽象性的黑色长线、短线,曲线、折线,跳脱于物象构型而曲尽意态。缕缕彩线协调色彩,写形传神,迁想妙得。
综上可见,艺术家自觉的复魅意识所揭示的理想(维持想象理想的事物之能力,复归存在之近旁),是对唯物论意识形态物化世界的纠正,以及对艺术、自然、精神信仰的未然形态的憧憬及重构。
备注:本文节选自《以自然复魅重构风景诗学—奉家丽新作的观念旨趣》
艺术家简介
奉家丽
生于重庆市,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第6届油画研修班;职业艺术家。
曾在纽约。卢森堡、德国、布拉格、南非、澳门、布达佩斯、中国等地举办了百余场展览。
年成立“塞壬艺术工作室”;曾获得世纪女性艺术展女性艺术学术奖,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奖,女性艺术双年展学术奖等奖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