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
玄同道在头条发布的第篇图文,80%都万读
无论舆论还是*策,近两年热度最高的无疑是房地产。大量的自媒体碎片信息在轰炸着大脑,房地产到底应该怎么个玩法?今天要讲的是战无不胜的基础逻辑。#2月财经新势力#
供给侧的基本数据
年,全国房产销售总面积14亿平米。一套房平均平方,就是万套,按一家三口算够万人住。
如果对比前几年,可以知道这个数据比上一年跌了25%,掉到了16年的水平。我们再从16年开始算一笔账:
16年15.7+17年16.94+18年17.1+19年17.1+20年17.6+21年17.9+22年13.6=亿平米。
提出房住不炒后的七年,中国卖出去了亿平米房子,差不多两亿套,够六亿人住!而中国真正的商品房制度改革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早在年,我国家庭住房拥有率就已经达到92.8%,其中城镇家庭住房拥有率90.2%,农村家庭住房拥有率97.2%。
不用再细算了,在这些数据面前,你无论怎么分析,得出的结果有且只有一个:从居住需求角度看,房子肯定是过剩了!
需求侧的基本逻辑
我们再从需求角度来分析,买房人群集中在哪些群体:
1.婚房。筑爱巢,搬新居,天经地义。那结婚的具体人数有多少呢?年结婚登记人数是.3万对,就算一对来一套,只能消化销售房子的一半。不巧的是,中国正式进入人口负增长,每年新婚的人数也在显著下降。
更何况现在结婚的,70%以上是30岁以下的90后和00后,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父母又集中在70后,家庭的财产结构房产占了七成。可以说,这批孩子家里最不缺的财产可能就是房子,最多就是抛旧换新或攒小买大,对于增量市场的消化能力,无疑是逐步削弱。
2.城镇化下的农民进城
农民购房实力总体来说比较弱,直接从乡里跑到中心城市买房的可能性很低,一般都是逐级向上升。而且农民进城买房无非两种刚需,结婚或孩子上学,这和上面一类有很大程度的重叠。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许多农村的面貌早已天翻地覆。家里有地有别墅,搞搞种养殖农家乐,日子过的别提多香,上城里挤那鸽子笼,有病?
3.改善性需求
所谓改善,那就是在一套房子里打转转,多买几套换着住的土豪不是没有,反正不多。所以要么一套反正市面上挂了一堆还在不断增长的二手房存量,相当一部分就是改善的结。
对于总量的消化大打折扣。现在有些地方用毛招压制二手房成交,因为推进新房交易数据鲜亮,那没想想老房子卖不掉,新房子不也买不起吗?4.投资需求
现在这块基本上被锁死了,从金融角度测算,17年之后买房的人很少有盈利的,即使账面有浮盈,也很难脱手,反而背上巨额杠杆的偏多。
其实房产之所以常年热度不减房价窜升,投资炒房客们居功至伟。有了他们,房价让普通人光了脚也撵不上;可没了他们,房市又变得死鱼一样白眼白肚一起翻。今年对他们的限制会放松吗?
5.棚改
—年的一轮棚改,2/3是货币化安置,不但超额完成了去库存的重任,而且酿就了最后一轮房产狂欢。
我记得苏州年以前单价一万以下比比皆是,借着4万亿大水房价瞬间翻番,中间慢慢缓涨,年开始又翻番。不要小看这最后一个跟头,这让绝大多数普通人买不起房了。
在目前房地产*策堆积,舆论热炒却收效甚微的前提下,棚改*策会再出江湖吗?可能性在逐步增大。
普通人如何游弋房产江湖?
房地产还是支柱产业。高层已经对此做了明确的阐述,但似乎感觉有点拧巴?内在逻辑是什么呢?
中国在转型,从以房地产为支柱的传统行业向以高科技牵头的高端产业转。为什么提出房住不炒后,针对性的限制围堵制裁越来越多? 就是当年开打的,之前大搞房地产反而天下一家亲?!那是因为我们要冲击的领域断了别人财路,刨了别人的根,倒证明方向对了。#事情正在起变化#
转型是痛苦的,原本的计划应该是房地产逐步降温缓慢退出历史舞台,由高科技新兴产业顶上。然而,疫情影响和外围反应的烈度都超出想象,明显扰乱了步伐,所以房地产还得再撑一段时间。
那对普通人来说,今后的房地产江湖如何游弋才会安全呢?有几个基本判断:
1.总体供应量大大超出需求量的背景下,房地产行业再来大的第二春没有可能,大水灌也灌不出来。
2.房地产的操作是有几个底限的:
保持一定销售增量~稳定上下游行业;
房价不能过快上涨~降低金融行业风险;
大房企不能倒~保交楼,不能大面积烂尾
任泽平说,这三个加一块儿是世界级难题,搞好了就是诺贝尔级成就。你仔细看,所有的*策都是围绕这三条,看似热闹,实则小心翼翼。
今年讲究因城施策,所以,重要*策的出台都不会是全面的,而是区域性的,板块性的。而出台的时机则要看制造业回暖、消费提振的各种数据,现在下说涨跌的都是大忽悠。
3.从普通人的角度,一二线和中心城市也有涨有跌,买房越来越像个技术活,原则是不追涨不买底。啥意思呢?
就拿苏州来说,园区狮山片区这几个核心区域,还是一房难求,摇号排大队。买得起这些地方的人缺房子吗?缺钱吗?都不缺,人家需要的是身份的认可和对稀缺资源的占有,即便今后有起落也要不了命。普通人硬去凑热闹,可能真的会要命。
而吴中相城苏州湾,再推房子都是冷冷清清,这才是真实刚需的写照。不热的地方,房子你就定定心心挑,新房二手房都有价可讲,有起落正常,如果发现大起大落,就要小心是中介串通玩花活了。
尤其是看着没啥特色的房子,之前猛炒一波价格虚高,现在又下跌明显,这时候不急着抄底。中长期趋势房价必然要和经济增长、平均收入贴合,刚需自住就可以淡定的多,因为从长远看,人民币资产升值是大趋势,现在买房,过个若干年回头看大概率是合算的。炒房的可撑不了那么久。#头条创作挑战赛#
玄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