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年,麦戈文先生和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捐资成立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
十年来,研究所积极服务国家“脑计划”重大战略目标,致力于搭建多学科交叉平台,以基础脑功能、脑认知和脑疾病为主线,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吸引并造就世界级脑科学家,培养新型拔尖青年人才,取得多项世界领先的开创性成果,建立起一支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一流脑科学研究团队。其中,既有资深顶尖科学家,也有优秀青年领*者。
值此成立十周年之际,推出系列人物专访,追溯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奋斗历程,展示他们身上闪耀的科学家精神。
薪火相继,生生不息。
十年砥砺,未来可期!
孤独症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病因不清、无特效药、很难根治。美国《科学》杂志于年将孤独症的成因、早期筛查和干预,列为个重大前沿科学难题之一。
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易莉研究员,在这个充满未知和挑战的领域,敢为人先,深耕十载,坚持不懈探索孤独症背后的“秘密”,为诊断和干预提供理论支撑。她曾作为推动科学发现前沿的全球25位杰出青年研究人员,当选达沃斯论坛年度青年科学家。
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易莉研究员
有难度说明更值得被研究
易莉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期间跟随周晓林老师做了些关于小学生注意选择与执行控制方面的研究,对儿童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去美国杜克大学心理与神经科学系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时,她申请了发展心理学项目,继续研究儿童心理学。
在杜克大学,起初不必确定研究方向,易莉先后在阅读、婴儿语言习得、孤独症、语言加工等方面的多个实验室轮换学习。“在这样的交叉培养模式下,可以遵循自己的想法和节奏,锻炼了独立科研的能力。”期间,她跟随冯刚教授学习眼动追踪技术,后来成为她开展孤独症研究的主要手段。同时,跟随孤独症领域著名学者凯文·佩尔弗雷学习,发现孤独症领域有这么多未知的东西,心中埋下了进一步探索的种子。
易莉在美国杜克大学博士毕业
年易莉博士毕业后,任教于中山大学心理学系。期间,与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这里是国内收治医院之一,来这儿的孩子跟他说话时几乎不看你,经常不停地摇晃脑袋、重复说一句话......他们的异常行为深深地吸引着易莉的好奇心。她毅然“孤独”地投入到当时国内起步不久的孤独症研究领域。
年,易莉回到母校北京大学,担任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她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