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伴周围脓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林之心谈热点03丨今天你凡尔赛了吗 [复制链接]

1#
孩子白癜风怎么治 http://m.39.net/pf/a_6079778.html

前几天下雪了,飘飘的雪花让人觉得有些浪漫。又到了见你们的日子。林之心带着热点来啦!目录先给一份哦:

#孟美岐说舆论攻击是无底洞#

#凡尔赛文学#

#素媛案受害者搬家#

#我国单身成年人口超2.4亿人#

接下来阿心就给大家展开说说~

1.

孟美岐说舆论攻击是无底洞

互联时代促生了很多社交媒体软件,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困扰,网络语言暴力就是其中一项,不仅是公众人物,普通人也遭受过来自陌生网民的语言暴力。阿心在想为什么网络上的人会越来越极端呢?

图源:新浪微博

我们可以从“匿名性”和“群体极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心理学家津巴多在去个性化实验中发现,当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匿名的,个体就会毫无顾忌地违反社会规范与道德习俗,甚至违反法律,他们会做出一些平时自己一个人绝对不会作出的行为。群体极化指的是在一个组织群体中,个人决策因为受到群体的影响,容易做出比独自一个人决策时,更极端的决定。

由于网络上的匿名性,可能会导致人们在网络的语言变得极端。当网络中某一个“意见领袖”出于自身利益发出一个极端的声音时,由于这种声音需要的认知成本少,人们更可能会采纳这种观点。一旦接受某个观点,拥有共同观点的人会自动形成一个群体,我们依靠的不再是自己,而是群体。群体其他人的声音决定了我们的立场,而群体所带来的的归属感符合我们的需要,觉得自己是安全的,受到保护的,我们甚至会为了这种归属感变得更加的极端。我们周围的网络环境充斥着这些负面信息,我们也逐渐忘记了理性客观地去看待一件事物,变得越加极端,冲动,最终丧失理智。

所以阿心想在这里呼吁大家,不要放弃理性思考,我们拥有言语自由的权利,但也肩负着不伤害他人的责任。努力做到尊重多元,接纳不同吧~

2.

凡尔赛文学

“凡尔赛”这个词最早出自漫画《凡尔赛玫瑰》,指的是那些在朋友圈里发大段文字,“明着诉苦实则炫耀”的内容,比如被调侃为凡尔赛鼻祖的李白诗仙曾写下:“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千古名句,又比如著名的“北大还行”*。(阿心纯属调侃,并无恶意哦~)

图源:

童话镇

由此可见凡尔赛文学并非新鲜事物,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其实它已经融入我们生活很久~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类“文学”兴盛呢?

阿心猜想:

不可否认这类文字满足了某部分年轻人的虚荣心,一个人借用外在的、表面的或他人的荣光来弥补自己内在的、实质的不足,以赢得别人和社会的注意与尊重。虚荣心人人都有,大家的自我表现意识和自尊心都很强,所以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表扬,同伴的赞赏也是一件正常的事,适当的满足虚荣心也会促进我们的健康成长。

一切可能源于藏在炫耀之下极度的自卑,是一种因他人或自我过多否定产生的不如人的情绪体验。我们常说“越没什么越强调什么”,大概也是如此。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认为,生命是一次自卑和对自卑进行补偿,从而实现超越的过程。

但是阿心想说,就算拥有虚荣心或者自卑也并不可耻,努力向前成为更好的自己吧!让“凡尔赛”照进现实!

3.

素媛案受害者搬家

年获得第34届韩国电影青龙奖最佳影片的电影《素媛》改编自韩国真实发生的故事。在看过电影《素媛》后,观众心情总是沉重而压抑的,仿佛心里堆积了大片乌云,久久不能散开。

“素媛案”中罪犯残害手段极其残忍、罪犯妻子毫无歉意,受害者经历苦难、父母所承受巨大的悲痛与压力,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让阿心在阅览其新闻描述时也感到痛心疾首。

图源:百度百科

现实案情中的罪犯赵斗淳将在今年12月刑满释放,回老家居住。受害人娜英(化名)陷入不安,天天被噩梦困扰。阿心想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简称PTSD)。PTSD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关于PTSD的发病率报道不一,女性比男性更易发展为PTSD。

PTSD的三大核心表现:

闯入性记忆(强迫反应)

个体在清醒或睡眠时,创伤记忆强行进入脑海,以闪回或噩梦的形式重现当时的事件场景,使个体不断地重复体验当初的情绪和感觉,强烈程度也相差无几。

躲避反应

个体努力避免对经历过的创伤的谈话、回忆、询问,努力不去接触与创伤事件有关的人物,不去发生事件的地点,出现“遗忘”事件细节的情况,埋藏起原本关心的人和事物的情感,和他人保持距离,感到极为孤独,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

唤起反应

个体表现为容易发怒、容易受惊吓、失眠、紧张不安和焦虑、对小事反应过度,注意力不能集中。

面对身边的PTSD患者,除了专业的积极心理干预,我们更多的便是给予陪伴和接纳。最后阿心也真诚的祝愿每个人的心间都能被阳光照亮,让温暖多一点,美好多一点。

4.

我国单身成年人口超2.4亿

你想过吗?我国单身成年人口超2.4亿!这下好了,谁也别嘲笑谁单身了!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单身的人呢?“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却再也没能忘记你容颜”的一见钟情又为什么在生活中很少见呢?

快和阿心瞅瞅下面来自进化心理学的观点,看看符不符合现实情况吧~

进化心理学认为男女两性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进化压力形成了不同的择偶观和择偶行为。择偶是个体选择伴侣,并以结婚为目标的的过程,针对择偶这一具体且为特殊领域的适应性问题,发展出了专门负责择偶问题的心理机制,也就是择偶偏好。

图源:

呼葱觅蒜

男性择偶倾向通常是为寻找具有高生育价值、且能为后代提供更好照料的女性,其倾向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生理偏好(年龄较小、外表漂亮、体型较丰满的女性);心理偏好(温柔善良、忠诚的品质)。由于女性具有更高的生育成本和亲代投资,因此女性择偶倾向通常是想寻找基因优良和高社会经济地位的男性,其倾向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生理偏好(年龄偏长的男性、体型强壮、智力水平较高的男性),因为智力水平和年龄较大可能意味着更高的经济收入或社会地位;心理偏好(踏实可靠、有上进心和责任意识的男性),这意味着这个男性更可能扮演一个好丈夫好爸爸的角色。

实际上男女两性的择偶往往是个权衡的过程,因为现实生活中,很少找到符合所有择偶条件的对象。如,有优秀生物基因的男性不一定占有较多社会资源,社会资源丰富的男性也不一定具有付出的意愿和真诚可靠的品质。因此,从进化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导致单身的原因可能是人们不能做到这些择偶条件的平衡。但是由于进化心理学是对人类心理特征的事后解释,而非因果分析,所以在预测力上存在局限性,另外随着时代的进步,择偶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我们要辩证的看待进化心理学理论对单身原因的解释。

在阿心身边,还有不少人是主动选择单身。他们认为找对象需要互相迁就、互相考虑,相比之下“独自美丽”会更适合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总之,不论是单身还是在恋爱中,生活都要开开心心哦~

参考文献:王维.从进化心理学视角浅析性别与择偶偏好[J].社会科学前沿,,7(9):-.

所属单位丨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稿件作者丨刘晓鹏*植*鑫缘叶庆龄

编辑排版丨张妍敏

审核丨金灿灿杨智辉

是新朋友吗?一起来分享心理学知识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